首页 > 宣传教育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藏在铜镜里的十二生肖

作者:

发布日期: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根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定义,十二生肖是十二种用作纪年标志的动物,与纪年的十二地支相配属,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多用以记录人的生年。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一、十二生肖的起源

  关于十二生肖的起源,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但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十二生肖的起源应不晚于西周时期。

  在先秦文献《诗经·小雅·吉日》篇中,就已出现了将生肖动物与干支相配的语句,即“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其中“庚午”对应“马”,这与流传至今的十二生肖“午马”完全一致;在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竹简以及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中指出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动物的对应关系,这说明十二生肖的配属在先秦时期就已基本形成;而关于十二生肖最完整的配属,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禽牛;水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酉,鸡也;卯兔也。申,猴也。”《论衡·言毒》:“辰为龙,巳为蛇。”由此可见,最迟至东汉时期,十二生肖就已经定型化。

二、十二生肖铜镜

  历代以来,十二生肖广泛流传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出土的陶俑、墓志、壁画、铜镜等文物上,十二生肖题材广泛运用。

唐彩绘十二生肖陶俑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图片源于《十二生肖的造型研究》)

  十二生肖题材在铜镜上出现是在隋朝,盛行于唐朝,延续至宋辽,至明清仍可得见。在目前所见的十二生肖镜中,有与四神、瑞兽相组合的形式,此类主要流行于隋至初唐时期(图一);有流行于唐代,与飞仙形象相组合的形式(图二);还有与八卦、二十八星宿相组合的形式,这类流行于唐代中晚期,并延续至宋元时期(图三)。

图一:隋四神十二生肖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直径18厘米,重0.652千克。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一周连珠纹。内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环列分布,外区两周凸弦纹内分隔的十二梯形框中分别配置十二生肖各一。近缘处一周锯齿纹。素缘。

图二:唐十二生肖飞仙镜
图片源于《中国铜镜图典》

  直径14.6厘米。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外二方格,内方格水波涟漪,外方格环列十二生肖。其外四区内各一乘云的飞仙,飞仙帔巾飘起,其中二飞仙持有圆状物,象征日和月。窄素缘。

图三:宋八卦十二生肖镜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圆形,圆钮。钮外饰一周莲瓣纹,镜背主纹饰分内外两区,内区环列八卦纹,外区环列十二生肖。素平缘。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事实上,照面饰容并不是古人赋予铜镜的全部功能。《太平广记·王度》“乃列举征验异迹,凡遇精魅,照之无不变形立毙,魔怪称之‘天镜’。每夜光彩如月……镜亦昏昧,又能除人病”,这是对铜镜的感应日月,为人医病,驱妖避邪等神奇功能的描述。

  十二生肖铜镜自隋朝出现后,便与四神、八卦、十二辰等神秘符号色彩相结合,使得十二生肖铜镜更加具有想象中的吉祥寓意。它不仅是一种生活用具,更是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古人对天文历法、自然宇宙的认知与理解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后晓荣:《十二生肖铜镜初论》,四川文物,2008年。
(2)张丽华:《十二生肖的起源及墓葬中的十二生肖俑》,四川文物,2003年。

编辑:王 娅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