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西周兽面纹贝形铜镇

作者: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发布时间:2023-12-15 17:46:00  点击数: 返回列表


  宝博微课堂又开课了,今天给大家讲讲铜镇。铜镇也称席镇,在高架家具传入中国之前,人们一直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子也一直是古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具,用藤条、芦苇、蒲草或竹条编织而成。西周的席可分为“莞、藻、次、蒲、熊”五种。不同的材质代表了不同的等级,铺设给相应地位的人,而不同的数量也对应了身份的不同,《礼记·礼器》记载只有君王可以坐五层席垫,诸侯三层,其余则根据地位依次削减,礼纪严明。

  层层叠叠的席子不仅容易卷边,起身时还会移动,十分不便,因此人们使用沉重的石头或金属物将席子四角压住,使其平整稳固,席镇便应运而生。下面宝博君带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件西周时期的铜镇。

名称:西周兽面纹贝形铜镇

时代:西周中期

尺寸:通高3.8厘米,边长8×10厘米,重0.454千克。

出土地:宝鸡市渭滨区茹家庄国墓地1号墓甲室。

馆藏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这件器物整体作贝形,厚重。正面隆起,底面平正,上下两端中部微凹。正面饰一兽面,中间凸起部分为鼻梁,鼻梁两侧对称展开兽面,兽面以宽阳线表现,方形目,瞳孔凹陷,原应有镶嵌物。该镇浇铸时用圆形青麻石块充作内模,外层铜壳紧裹圆石,从背面可见暴露出的青麻石。器物制作精美,较为罕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所收藏的这件西周兽面纹贝形铜镇是目前时代最早的一件,对于研究铜镇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西周兽面纹贝形铜镇线图)

  铜镇主要流行于战国至汉代时期,往往是成组出现,四件为一组。战国的镇主要分为秤砣形和器盖形两种,到了汉代,铜镇蔚为大观,有虎、豹、凤鸟、辟邪、羊、鹿、熊、龟、蛇以及人物等造型,工艺上则有鎏金、错金银、嵌贝等等,百花齐放,不一而足。其中西汉是铜镇使用及制作的鼎盛时期。大量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告诉我们,西汉人不只视镇为系压帷帐或席角之用器,也是带有辟邪祛恶之用意的符号。

(东周铜镇 湖北省博物馆藏)

(西汉说唱俑铜镇 西安博物院藏)

(西汉龟形镇 山西平朔考古队藏)

(西汉错金银镶嵌豹形镇 河北省博物馆藏)

(东汉鎏金熊镇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席地而坐”的西周时期,人们坐姿多为跽坐、趺坐、箕踞,不同的坐姿适用于不同的场所。跽坐即为跪坐,也称为正坐,是臣子面君或参加重要祭祀、宴饮等场合的标准礼仪坐姿。趺坐则是两腿盘坐,与跽坐比起来更加休闲舒适,偏向生活化;相较于前两种坐姿,箕踞则多被视为失礼的行为,因为是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岔开,过于散漫懈怠。

  流传至今的中华传统礼仪也在强调坐姿的重要性。从两千多年前,孔子所谓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今天人们口中“坐如钟,站如松”“坐要有坐像,站要有站像”。坐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交场合的礼仪制度,在无形之中展示着参与者的礼仪修养与精神面貌,更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的博大精深。


课后提问:

西周兽面纹贝形铜镇是用来?

A.装饰房间   B.镇压坐席   C.称重   D.充当货币


答案:B


图片来源:网络、《中国青铜器全集》



编辑:陈皓敏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