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因此,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学生要一一站立,由老师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行盥洗礼,将手放到水盆中洗净。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表示对拜师的诚意和尊重。
行拜师礼。师父、师母坐上座,学徒行三叩首之礼,然后跪献红包和投师帖子。
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红点,为学童们朱砂开智。朱砂点“痣”取的是古语中“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也希望学童们日后学习能一点通。
起源于《学记》:“入学鼓箧,孙其业也”,意在通过击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读书的重视。击鼓声音越响,声音穿的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目标就越明确。
学生在先生的指导下,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寓意做学问首先要堂堂正正地立身。
古代的拜师礼之中,学生还需要赠礼,以表心意。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孔夫子就曾曰“自行束储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意思为弟子拿着肉作为见面礼来拜见师父,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六礼束脩”,即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