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哪些木材制作棺椁?
棺椁是指装殓尸体的器具,包括棺和椁。棺是内层的葬具,用于盛放尸体;而椁是外层的葬具,套在棺外,用于保护内层的棺材。
棺椁多由木材制成,按照礼制,不同身份等级的墓主,其棺椁的材质是不同的。如《礼记》载:“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意思是说,君王的棺椁应当用松木,卿大夫的棺椁应当用柏木,士阶层的墓主,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木材。
图一 杉木、松木、梓木和楠木
文献的记载比较理想,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乃至西汉以前,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一些封地在南方的国君都用当地出产的木材作为棺椁,与文献记载并不符合。平民阶层就更加随意了,甚至可能由许多种类的木材拼凑而成,比如盖板用松木,底板用梓木,挡板用榆木等,这与墓主的政治身份和经济条件都有关系。
到了汉代,厚葬之风盛行,高等级贵族开始重视自己的尸身不腐,于是,有芳香气味,耐腐耐湿性佳,且纹理细腻的梓木棺椁开始成为当时的主流。《六臣注文选》曰“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器”,意思是天子的棺是由梓木制成。皇帝也可赐梓宫给重要的大臣等人,霍光死后,汉宣帝就曾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等高规格棺椁形制。
图三 秦公一号大墓出士的“黄肠题凑” | 图二 秦公一号大墓底部发掘情况 |
黄肠题凑是汉代最高规制的椁室,是皇帝身份的象征。因为是用柏木的黄芯制成,因此称为“黄肠”。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黄肠题凑”椁具实例位于宝鸡市凤翔区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它也是“黄肠题凑”典型早期形制的代表。但柏木生长成材较缓慢,因此西汉后期,很难有足够的柏木原料制作黄肠题凑了。
隋唐以后,棺椁用材逐渐偏向楠木。楠木多生长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区域,其纹理细腻,气味芳香,耐腐耐湿性极好,于是隋唐乃至明清时期,流行用楠木制作棺椁。
归根结底,人们对棺椁的用材要求无非是防腐性能好。因此,虽然很多古代的习俗已经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棺椁的用材却延续着周礼的影响,直至今天,关中地区依然流行着松木棺椁。
责编:祝 静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