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三月三上巳节,风微起,春正好

作者:

发布日期:

农历三月初三,春风拂面,草长莺飞,这是古人最浪漫的节日——上巳节!  

祓(fú)禊(xì)沐浴、曲水流觞、芍药传情……体现的是古人的春日仪式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感受这份古人的浪漫!

上巳节的来源

上巳节,中华古老节日之一,俗称三月三,又叫春浴日、中国情人节、女儿节。关于上巳节的起源,目前主要是认为起于水滨祓禊之俗。上巳节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论语·先进》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是关于上巳节的最早记录,也印证了这一时期已形成水边祓禊的上巳习俗。

周时的祓禊沐浴活动载入了官方礼制,是群体式的大型民俗节日,需由女巫主持举行一定的祭祀仪式才可以进行。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上巳节习俗

–古人的春日仪式感

祓禊沐浴:洗去晦气,迎接新生

古人认为三月三是“阳气升腾,邪祟退散”之日,男女老少齐聚河边,用兰草蘸水洒身,认为用草药沐浴可以祈求健康、祓除不祥。上巳节祓禊活动的存在满足了人类祈求子嗣、祈求人类身体健康的愿望。杜甫《丽人行》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也描述了三月三上巳节时,长安城的丽人们坐在曲江边游玩的场景。

曲水流觞:文人雅士的春日派对

上巳节发展到魏晋时期,逐渐由祭祀性向娱乐性方向转变,出现了曲水流觞、水滨宴饮等习俗活动。晋代以后,曲水流觞逐渐发展到民间,成为全民共享的民俗活动。

后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 中写道“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表明曲水流觞也增加了饮酒作诗的内容,文人雅士坐在蜿蜒溪水旁,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 

芍药传情:古代的情人节

上巳节外出祓禊游玩的活动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见面的机会,男子和女子在水边相会,互赠芍药传递感情。 《诗经·郑风·溱洧》中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就详细的记录了这一习俗。

现在少数民族仍盛行三月三的男女对歌择偶活动,诸如黎族的三月三、苗族的爬坡、布依族的抛绣球等。

见证古人浪漫的青铜器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陈列了一组表达古人爱意的西周青铜礼器——单叔鬲。

单叔鬲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200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共9件。鬲是用来烹煮流食的炊具,相对于现在煮稀饭的小锅,三足中空,用于烹煮,最大的口径为20厘米,通高14.8厘米,重达2.3千克。上腹部饰有一周窃曲纹,下腹部则饰以威严的夔龙纹,器身有三个高凸扉棱,将纹饰分成三组,整体造型既美观又大方。 

口沿内侧有铭文1行17字,包括2个重文符号,铭文写到:“单叔作孟祁尊器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表明这是单叔为其妻子孟祁所作的祭祀礼器。在三千年前,青铜器为国之重器,是贵族身份等级的象征,单叔在这一时期送给妻子孟祁九件青铜礼器,可见其对妻子的深爱之情,简短的17字铭文也让三千年后的我们见证了他们的浪漫爱情。

上巳节的美食

吃荠菜粥

三月三正值采食荠菜的时节。荠菜的谐音是“聚财”,人们根据民间传说,在三月初三这一天祭祖的时候吃荠菜粥,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祈求财运。

吃蒿子粑

三月三吃蒿子粑的说法也流传已久,据传,人的魂魄容易被东游西荡的鬼迷惑,朴实憨厚的乡民们认为,必须吃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把人的魂儿“粑”(粘)住,不被伤害。这样人才能健康,不生病。因此在三月三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做蒿子粑,祈求身体健康。

吃五彩蛋

上已节还有吃五彩蛋的习俗,人们在过节时先将鸡蛋、鸭蛋或者鹅蛋煮熟,染上各种各样的颜色,再将彩蛋和枣放到水中,让其顺流而下;人们在下游各守一处地方,蛋和枣漂到谁附近,谁就取食。古人将这种活动称为“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古代中国,卵暗喻怀孕,枣谐音早,“浮素卵”和“浮绛枣”寄托着人们祈求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

上巳节是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节日,它不仅是古人祈福、踏青的日子,更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象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重拾上巳节的浪漫传统,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文化的魅力。  

三月三,上巳节,愿你我都能遇见属于自己的“春日奇遇”!

编辑:高梓媛

责编:王    睿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