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纽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于2025年3月1日正式施行,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文物保护意识,厚植文化传承责任感,3月28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新民路小学的同学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物保护普法教育之旅”,通过“沉浸式参观+普法课堂+创意实践”的多元形式,引导学生走近文物、学习法规、践行责任,为文物保护注入新生力量!
守护历史根脉 共筑文保未来
对话千年文明,探秘青铜瑰宝
在博物院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展厅,穿梭于三千年前的青铜文明中。从“逨盘”中看到家国一体,从“何尊”中看到最早的“中国”二字,从“㝬簋”中看到厉王的另一面,每一件文物都让孩子们惊叹不已。
“为什么青铜器会生锈?如何防止它们氧化?” “博物院里的灯光为什么这么特别?” “修复师如何让破损的文物重获新生?”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答,文物保护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悄然入童心。
普法润童心,争当文保小卫士
带着参观的震撼与思考,同学们步入文物保护普法小课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被解读成生动的故事与案例:从“什么是文物”讲起——“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可以是巍峨的长城、故宫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可以是博物馆展柜里地一尊青铜器、一方玉璧、一卷古籍这样的可移动文物。”
抽象的法律条文化作贴近生活的责任担当。当老师抛出“作为一名普通地小学生如何守护文物”的命题时,一双双手争先举起——“不攀爬古迹!”“发现破坏行为要报告!”“把文物保护地知识讲给更多人听!”掷地有声的回答中,《文保小卫士承诺书》上落下一笔笔稚嫩却郑重的签名,法治意识与文化责任在此刻生根发芽。
巧手铸文明,青铜浮雕画创作
知识入脑,更要动手践行!活动的最后,青铜浮雕画创作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青铜器,陶泥在掌心揉捏塑形,金色颜料随笔尖点缀纹路,孩子们以现代材料复刻着长尾鸟纹的灵动。有同学举着作品兴奋地说:“我的爵像买家秀!”欢声笑语中,当一个个“手工青铜爵”逐渐成型,文明的脉络已从历史书本跃入现实生活,化为触手可及的传承。
左右滑动查看活动精彩瞬间
以法护文,以文化人
“原来保护文物不是大人的专利,我们也能贡献自己力量!”参加活动的同学兴奋地说道。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展的此次文物保护普法教育活动,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法治教育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通过“眼看、耳听、手动、心悟”的多维体验,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守护文明的种子,引导更多学生成为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传播者”,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续、历久弥新!
编辑:冯姣雅
责编:王 睿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