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㝬(hú)簋(guǐ)
时间:西周时期
信息: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齐村
收藏:扶风县博物馆
它比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利簋重近8倍
它铭文精美,造型独特
它就是“簋中之王”——
㝬(hú)簋
重达60公斤的㝬簋
是目前已知商周时期青铜簋中
最大的一件
它有着雄浑凝重的造型
双耳以龙首做装饰
与器身规整的直棱纹相呼应
于庄重中透出威严,神秘中暗含狞厉
圆形簋腹与方形底座的设计
更暗合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簋是舌尖上的青铜器
两千多年前的“铜饭碗”
通常用来盛放
黍、稷、稻、粱、菽(shū)等谷物
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碗
簋是食器,更是礼器
《周礼》规定了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士三鼎两簋
低级士一鼎一簋”的鼎簋搭配制度
这一制度,正是周代礼乐文明的核心载体
㝬簋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展出的唯一一件王器
如此巨大的青铜簋
它的主人究竟是谁?
从㝬簋腹底的124字铭文中得知
它的主人正是西周第十位君主
周厉王——㝬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铭文中周厉王以自述的口吻写到
自己不敢昼夜贪图享乐
尽心经营先王事业,布政四方
祈求先祖列宗,赐降福泽、智慧
保佑周王朝长治久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是当时重要的治国手段
祭祀天地祈求国运亨通
祭祀祖先彰显其文德从而勉励自身
然而,历史记载的周厉王是一位有名的暴君
司马迁笔下的周厉王更是横征暴敛
和铭文中励精图治的㝬相比
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厉王?
当时正处西周末年
长期的世卿制度
让贵族发展到和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
诸侯不朝,政令不通
周厉王大胆改革
废除贵族世袭制,任用贤达人士
并将贵族所有的山川林泽收归国有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财政枯竭的局面
然而,此举侵犯了贵族的利益
他采用高压手段镇压不支持者
成语“道路以目”就出自厉王时期
体现当时人们对暴政的敢怒不敢言
公元前841年
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
周厉王被赶到了山西彘(zhì)地(今山西霍县)
郁郁寡欢,客死他乡
㝬簋以雄伟庄严的造型和长篇铭文
向我们诉说着那段鲜为人知的西周历史
让我们对周厉王有了新的思考
为研究西周文化、历史和礼制
提供了重要资料
来源于央视中文国际 CC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