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宝博微课堂!今天宝博君为大家讲述的是“鹿”鸣石鼓山的故事。
2012年初春,宝鸡石鼓山村民在盖房子开挖地基时发现青铜器,自觉保护现场并报告文物主管部门。2012年至201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渭滨区博物馆联合组成的石鼓山考古队,对青铜器发现地所处台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发现商周时期墓葬14座,其他时期墓葬46座,还有新石器、商周时期的灰坑、房址、陶窑等遗迹数十处。经过科学发掘,商周时期的M1、M2、M3、M4出土铜器、陶器、玉石器、蚌器、海贝等文物共计935余件。其中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工具杂器等商周时期青铜文物计474余件。石鼓山墓地出土青铜器数量多、器类齐全、制作精美、组合明确,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和史籍印证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M1—M4出土的青铜文物中包括鼎、簋、卣、禁、彝、尊、壶、甗、罍、盉、盘、盂、簠、甑、牺尊、爵、觯、斗共18类89件青铜礼器。M3发现列卣(有6件3组卣:每2件形制纹饰相同,唯大小不同)。M3还出土了2件罕见的青铜禁,目前存世的西周青铜禁仅在宝鸡有出土,除石鼓山出土的2件龙纹禁以外,还有3件是民国时期代家湾出的,现1件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另2件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石鼓山M3出土的青铜禁,是1949年以后唯一一次经考古人员科学发掘出土的西周青铜禁, 出土时1号禁面放置有户方彝、户卣甲、2号禁和2号禁上的户卣乙,这5件青铜器排列组合规整,与觯、壶、盉、斗、罍、尊、爵等其他11件青铜礼器共同被放置于墓室北壁的3号壁龛内,这样的摆放,让考古人员第一次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西周时期青铜禁和其他酒器是如何组合使用的。M3和M4出土的扉棱鼎、户方彝、户卣、亚羌父乙罍、四耳簋、方座簋、簠、球腹簋等礼器不仅造型美观、体量宏大,而且纹饰繁复美丽,且大部分器物上铸有铭文、族徽。尤其M4出土的2件簠和球腹簋,都是少见的器类。
3号墓壁龛内文物
球腹簋
簠
户方彝
1号龙纹禁
2号龙纹禁
户㔽甲
户㔽乙
乳钉纹四耳簋
神鸟纹方座簋
M4出土的一大一小2件牺尊尤其可爱,造型近同,唯大小有别,局部纹饰稍有差异。主体为鹿形,综合了草食类、肉食类动物诸特征。鹿首特征明显,圆目凸起,鼻、吻分明。长角分叉,阔耳直立,颈部弧线优美。体长肥硕,四肢健壮,驻足静立,前直立而后微曲。爪状足,趾明显,底平。腹空,两侧有鳍形翼,背有盖。盖面弧曲,有桥形钮。三角状短尾,微翘。牺尊体表纹饰繁复多样,以鹿首、凤身为主体图案,沿脊线对称分布。纹饰线条以浮雕宽带纹为主,附有阴线云纹,云雷纹衬地。牺尊形象奇特,憨态可掬又不失机敏,动感十足,栩栩如生, 萌萌的样貌惹人怜爱。
牺尊
鹿,是古人的崇拜图腾之一,以它神秘的行踪和优美的体态,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先人主要的狩猎对象,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还作为生命力的象征(一雄多雌及鹿角的脱而复生)和升官发财之吉兆(福“禄”喜寿)。《诗经》中与鹿相关的诗有多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即: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艾蒿。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乐调。)”描绘出一幅欢乐祥和的美丽画卷。这些关于鹿的描写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寓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特色和风貌。
宝鸡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环境气息浓郁。宝鸡民风淳朴,群众自觉保护文物已蔚然成风。宝鸡石鼓山村民发现并保护了西周贵族墓,墓葬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一时声名远播,名声大噪,文物保护功臣的光辉形象和出土的众多青铜瑰宝纷纷亮相头版头条,呆萌可爱的 “小鹿”也成为网红,宝鸡石鼓山传来了“呦呦鹿鸣”。
编辑:杨 倩
责编:崔睿华
审核:翟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