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对外宣传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19 16:30:00  点击数: 返回列表

为祖国升帆
为希望护航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航海是人类在海上航行,

跨越海洋,

由一方陆地去到

另一方陆地的活动。

那大家知道古代航海的

历史发展吗?

跟着宝博君一起来看看吧。

 
 

一橹三桨

俗话说“一橹三桨”,意思是说橹的效率是桨的两倍甚至三倍。“橹”是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是在舵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舵桨加长后操作方式从“划”演变为鱼尾式的“摇”,就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橹”,使船舶推进工具的效率大大提高。今天,宝博君就从桨开始讲起。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木浆

 

我国是“舟”的故乡,也是桨的故乡。桨,在我国古代称之为“楫”或“棹”。(根据长短的不同,长的桨叫做棹,短的桨叫做楫)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萧山木桨和良渚木桨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
 

在1万多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的新石器时代,与独木舟同时出现,桨也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成型。桨作为一种划船工具。其上端为圆杆,利于手握,叫握杆;下端为板状,名桨板,用以拨水。船桨利用了物理学上的牛顿第三定律—费力杠杆原理,模拟鱼的胸鳍和腹鳍,通过水波的反作用力,使船前进。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到了春秋战国、秦汉两朝,随着海军的雏形“舟师”的发展,以及皇帝们为寻长生不老药而多次发动的“东渡”活动,促进了桨的发展。晋朝以后,桨在外型上已经基本定型,只是体积和表面积仍旧在不断加大,用桨的规模也逐渐变大,由原来的一舟二桨,发展为“一舟(此时的舟体积已经比较庞大了)桨叠层”,就是用上下两排桨。

“桨”字在汉字中的起源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一橹三桨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木橹

 

为了节省人力,提高航行效率。继桨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橹”等推进工具。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汉代摇尾橹(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

橹是由桨演变而来,形似桨,但是比桨要大,虽然比较大,但是借助杠杆原理,所以比较省力,同时它还把桨的间歇划水变成连续划水,所以有“一橹抵三桨”的说法,认为橹的效率可以达到桨的三倍。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橹和桨的工作原理是不一样的,桨通常是划,而橹则用摇。橹的使用也提高了船只航行的速度,陆游用“健橹插如飞羽翰”的诗句来形容安装有橹的船只行船时就像是装有羽毛的箭一样快速行驶。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橹的结构

宋代以后,海船大都是帆、橹并用,这不仅增加了中国海船的适航性,也大大加快了航行速度。近现代船舶普遍使用的螺旋推进器,正是由“橹”发展而来。

橹是带有突破性的重大发明。在长沙出土的西汉船模中,有一支橹,长度是桨的两倍,说明至迟在公元前一世纪,橹已经问世了。在船舶的发展过程中,橹的位置由船旁演变到船尾,橹的数量在增加,最多者达到36橹,从一人摇橹到多人摇橹。橹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重大贡献之一。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橹的运动轨迹及受力分析示意图
 

“橹”字在汉字中的起源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

如果您想更加直观的了解

中国古代航海的历史

欢迎参观

《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

展览时间

2022年10月—2023年1月

展览地点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二楼临展南厅

 
 

编辑:张丹丹

责编:翟慧萍

审核:康军建

 

关注我们 有更多惊喜等你

宝博微课堂|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一橹三桨